成语意思附赘: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;悬疣:皮肤上突起的瘊子。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。
成语出处庄周《庄子 骈拇》:“附赘悬疣,出乎形哉!而侈于性。”
成语意思福气一来;心也变得灵巧起来。多用来奉承人得意时思想灵活;言行适宜;含有诙谐之意。
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 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》:“鄙语有之:福至归灵,祸来神昧。”
成语意思繁多且细小的枝节。比喻事物的琐细部分。
成语出处朱自清《罗马》:“这种单纯的对照教人觉得这座建筑是整整的一块。好像直上云霄的松柏,老干亭亭,没有一些繁枝细节。”
成语意思宿:夜。父子间没有隔夜解不开的仇怨。指仇怨容易消除
成语出处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31回:“你这个泼怪,岂知‘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’,‘父子无隔宿之仇’!你伤害我师父,我怎么不来救他?”
成语意思发:发现;纵:放纵,也通“踪”。发现野兽的踪迹,指示猎狗跟踪追捕。比喻暗中操纵指挥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萧相国世家》:“夫猎,追杀兽兔者狗也,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。”
成语意思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,指示猎狗追杀。比喻在幕后操纵指挥。
成语出处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夫猎,追杀兽兔者狗也,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。”
成语意思头发向上竖起;眼眶也裂开。形容极度悲伤;愤怒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瞋目视项王,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。
成语出处晋·王羲之《题卫夫人笔陈图后》:“时年五十有三,或恐风烛奄及,聊遗教于子孙耳。”
成语意思父亲生前的债务,由子女负责偿还。也指父辈的过错累及子女
成语出处祝兴义《此生此夜》:“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,在娘胎就背上父辈罪恶的包袱。就算是‘父债子还’吧。”
成语意思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,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。也用在不好的一面,意思是指摘别人,却正指摘了自己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宪问》:“子曰:‘君子有道者三,我无能焉;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’子贡曰:‘夫子自道也。’”
成语意思白粉装饰的,白玉雕成的。形容女子妆饰的漂亮或小孩长得白净。也用来形容雪景。
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回:“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,乖觉可喜。”
成语意思用一笑来回答。表示不值得理会。
成语出处宋 吴曾《能改斋漫录 辨误三》:“以此知《义海》、《西清》寡陋,而妄为之说,可付之一笑。”
成语意思用一笑来对待或回答。比喻不值得理会。同“付之一笑”。
成语出处清 韩邦庆《海上花列传》第六回:“仲英乃恍然大悟,付诸一笑,就在高椅上坐下,问雪香道:‘耐意思要我成日成夜陪仔耐坐来里,勿许到别场花去,阿是嗄?’”
成语意思叹一口气。多指对不满意的某件事表示无可奈何。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一:“前日之事,我也不计较长短,付之一叹罢了。”
成语意思告:请求;乞:求,讨。向别人乞求怜悯、帮助
成语出处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1章:“杜又派人分头疏通,告哀乞怜地请求他们勿再辞勋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不要多管闲事。
成语出处鲁迅《经验》:“然而也有经过许多人经验之后,倒给了后人坏影响的,如俗语说‘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’的便是其一。”
成语意思在风里晃动的烛光。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。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明 李贽《覆邓石阳书》:“犹闻拜疾趋,全不念风中之烛,灭在俄顷。”
成语意思飞:使飞动;走:迅跑。针飞动;使线迅跑。形容缝补刺绣技巧熟练;动作敏捷;速度很快。
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1回:“江湖上人称他第一手裁缝,端的是飞针走线。”
成语意思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寡固不可以敌众。”
成语意思各:各自;奔:奔向。各自走各自的路,借指分手
成语出处清·石玉昆《小五义》第72回:“大家撒腿就跑,各奔东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