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恤:救济。指养育孤儿,救助寡妇
成语出处明·无名氏《鸣凤记·桑林奇遇》:“守经行权,各有其时,抚孤恤寡,存乎一念。”
成语意思丰:多;伟:大;显赫。伟大的功勋和成就。
成语出处宋 周行己《上宰相书》:“逮事三主,始终一心,丰功伟绩,昭焕今古。”
成语意思奉:奉行;遵守;公:公务。奉行公事;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;不违法徇私。形容行为端庄、规矩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以君之贵,奉公如法则上下平。”
成语意思荣:植物枝叶繁茂;华:草木开花。荣华:比喻兴旺繁盛。地位显赫;昌盛兴旺。
成语出处汉 王符《潜夫论 论荣》:“所谓贤人君子者,非必高位厚禄、富贵荣华之谓也。”
成语意思躬:自身;省:检查。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错。
成语出处宋 朱熹《朱文公文集 答王晋 铺(其四)》:“自吟以往,更愿反躬自省,以择乎二者之间察其孰缓孰急,以为先后。”
成语意思回过头来责备自己。
成语出处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无花的蔷薇之二》:“假如当局者稍有良心,应如何反躬自责,激发一点天良?”
成语意思反:反转;躬:身体;自身。反回身来问问自己。指作自我检查。
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《礼记 乐记》:“好恶无节于内,知诱于外,不能反躬,天理灭矣。”
成语意思幸福到了极点就转化为灾祸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·庾亮传》:“小人禄薄,福过灾生,止足之分,臣所宜守。”
成语意思反:反转;调转;戈:古代的一种兵器;尖头横刃;长柄;像矛。调转矛头;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。比喻掉转方向;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。
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吾与杨军反戈击之。”
成语意思烧掉尸骨,扬弃骨灰。形容非常仇视。
成语出处《梁书·侯景传》:“曝尸于建康市,百姓争取屠脍啖食,焚骨扬灰。”
成语意思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,要警惕外界诱惑。佛,指佛法;魔,指魔法。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(多指正义的)增长,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(多指非正义的)则加倍增长。
成语出处明 李贽《与梅衡湘书》:“‘佛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’昔人此言,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,如形之有影,声之有响,必然不相离者。”
成语意思归:返回。把老虎放回山林。比喻把敌人放走;留下后患。也作“纵虎归山”。
成语出处晋 司马彪《零陵先贤传》:“璋遣法正迎刘备,巴谏曰:‘备,雄人也,入必为害,不可内也。’既入,巴复谏曰:‘若使备讨张鲁,是放虎于山林也。’璋不听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没有任何价值。同“分文不直”。
成语出处《天雨花》第二七回:“人间信佛者多,谤佛者少,惟左丞相不信虚无,专辟佛教,说我等寂灭门中,分毫不值。”
成语意思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,感到气愤
成语出处张恨水《啼笑因缘》第20回:“家树见她总有些愤恨不平的样子……又不知怎样安慰才好。”
成语意思分毫:形容很少的数量,十丝为一毫,十毫为一厘,十厘为一分。差:差
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十四:“大尹将所报伤处,将卷对看,分毫不差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煽风点火,挑拨离间
成语出处康濯《东方红》:“你不知道,那狼叼豹咬的齐占杰,前一阵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烧山呀!”
成语意思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。形容边防不安宁,四处有敌人进犯。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发、施:发布;下达;号:号令、命令。发布命令;下达指示;进行指挥。
成语出处《尚书 冏命》:“发号施令,罔有不臧。”
成语意思风很平静,阳光暖人。
成语出处宋 王楙《野客丛书 陈胡二公评诗》:“而牡丹开时,正风和日暖,又安得有月冷风清之气象邪!”
成语意思和:柔合;温和。轻风柔和;阳光灿烂。形容天气晴和。
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《痛史》:“是日风和日丽,众多官员,都来祭奠。”